为爱引航 共筑希望 助力单亲爸爸走出困境 社工:张雨 督导:张晟晔 一、 服务背景 案主李某,男,62周岁,小学毕业,独自抚养12岁的儿子、13岁的女儿,一家三口共同居住在不到20平的出租屋内。 案主是外地户口,每月养老金仅一百多元,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两个孩子的低保。案主在教育子女方面较为严厉,常采用命令式沟通,导致亲子关系紧张,尤其是案主与其儿子之间经常发生争吵。案主性格内向,较少主动沟通,时常感到孤独。在社区志愿者的推荐下,案主向社工求助的,社工在了解情况后,随即介入并提供服务。 (一)问题分析 1. 个人层面 案主一家经济收入来源于子女的低保,两份低保金额合计为每月4000余元,除去租房后所剩无几。案主对家中每日开销严格控制,物质生活较为拮据。案主平日都是在子女上学后出门买菜,尽量避开人群,与外界沟通较少,感到孤独与苦闷。 2. 家庭层面 案主年纪较长,子女还小,年龄差较大。由于案主学历较低,不懂得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,经常采取命令的方式与子女交流,相对而言案主的女儿能接受父亲的管教方式,案主儿子学业压力大,和案主沟通不畅,经常发生争吵,亲子关系紧张。 3. 社会层面 案主的社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,邻里关系疏远,与同辈群体交流较少,个人与社区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。
二、 需求分析 (一)需要缓解情绪焦虑 由于常常与其子因沟通不畅产生矛盾冲突,案主倍感焦虑,加之经济贫困等造成多重心理压力,需要缓解情绪,以更好的面对生活。 (二)拥有缓和的家庭关系 需要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,与子女有良好的沟通,恢复和睦氛围。 (三)获得社会力量支持 案主身边缺乏亲戚朋友的支持与帮助,在面临困境时,需能获得社区的关心和支持以增强案主家庭应对困难的能力。
三、 服务理论和目标 (一)理论支持 生态系统理论 在本案例中,社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,该理论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。案主的行为和问题与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,在服务过程中,亦可结合案主自身的潜能和优势,发动案主身边的资源,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提出针对性的服务策略,从而帮助案主改善现状,陪伴案主更好地的面对生活。 (二)服务目标 1. 为案主提供情绪支持,协助案主缓解独孤感和焦虑情绪。 2. 帮助案主学习掌握1-2种亲子沟通的技巧,促进案主与其子女之间的沟通,改善亲子关系。 3. 通过链接社区居委会、社工、公益慈善等资源,协助案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,促进社会融入。
四、服务策略与过程 (一)第一阶段(1个月): 建立关系与需求评估 社工在接案后,首先通过入户探访与案主建立专业信任关系,全面收集其个人、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信息,并据此进行初步的需求评估。在此基础上,社工制定了以情绪支持、亲子关系改善及社会资源链接为核心的服务目标,为后续分阶段介入奠定基础。 1. 资料收集、分析评估 收集案主基本情况,建立专业信任关系。多方面了解案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,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方式,对案主个人及家庭情况进行综合评估。剖析案主问题及需求,制定服务目标,开展个案服务。 2. 建立关系,提供心理支持 社工通过倾听与共情,为案主提供情绪支持,鼓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。面对焦虑情绪社工给予接纳和积极关注。倾听案主及其子女的心声,给予同理,帮助他们表达感受,减轻压力。运用优势视角肯定案主对孩子的悉心照料、重视学业,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,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。 3. 促进案主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 帮助案主了解青春期孩子面临生理心理变化和智力挑战等。同时社工与孩子分享父亲在生活照料中的艰辛不易,还链接线上云陪伴资源,提供线上辅导,缓解学业压力。 (二)第二阶段(1个月): 聚焦亲子沟通与互动 在初步建立信任并明确需求后,服务重点锚定亲子关系的具体改善。社工通过引入《亲子沟通模式量表》进行科学评估,发现父子双方沟通评分均偏低,与案主所述其沟通不畅一致。基于评估结果,社工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制定“我们的小约定”,并鼓励案主学习正向沟通方法,逐步改善家庭互动模式。 1.与家庭成员沟通,填写沟通量表 社工与案主的儿子进行面谈,聆听他的内心困惑,接纳他对于因学习带来的压力和情绪。通过访谈,引导案主父子分别填写《亲子关系自评量表》和《亲子沟通模式量表》,量表满分为100分,填写后案主的量表得分为42分,其儿子所填量表分数为30分。通过这两份亲子沟通量表的数据,显示亲子沟通关系不畅。 2. 传递正面管教技巧,制定“我们的小约定” 引导案主父子学习亲子积极正向的相处方式,促进共同制定“我们的小约定”、书写家庭规则和期望,约定“平和、友好的好好交流”,并让邀请案主女儿共同参与家庭会议,共同建立家庭新规则,在执行规则时保持公正,避免双重标准。 3.给予积极鼓励表扬支持 鼓励案主注意观察其子的优点和表现良好的行为,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。当面临冲突或者问题时,鼓励案主学会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,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,让其子女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。 (三)第三阶段(1个月): 缓解经济压力与增强自我效能 经过案主的努力,其亲子关系已得到初步的改善,但社工意识到,若经济问题得不到缓解,案主的情绪状态与家庭氛围难以持续改善。因此,本阶段重点链接社区政策与就业资源,协助案主了解帮困、就业等政策,并引导其掌握获取兼职信息的渠道,增强其自我改善的能力与信心。 1. 资源连接,减轻经济压力,缓解焦虑情绪。 为缓解案主经济的焦虑,社工向民政居委了解福利政策,并链接资源,帮助他了解到目前能够享受的相关福利。 2. 鼓励兼职增加收入。 向案主分享获取就业资源的方法,并链接招聘信息渠道,指导其运用网络渠道,进行账号注册,提升案主求职能力,增强案主自信心。 (四)第四阶段(2个月): 巩固沟通技巧与拓展社区支持 在基本生活压力有所缓解后,服务进一步朝向巩固亲子沟通技巧与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推进。社工邀请案主参与亲子沟通沙龙,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其沟通意识与技巧;同时,链接社区合唱团与志愿者活动,为案主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,并为其女儿成功链接爱心企业助学资源,增强家庭外部支持。 1. 开展亲子沟通技巧沙龙 组织亲子沟通技巧沙龙,邀请案主参与体验,为案主提供学习正面管教的技巧的机会。社工引导案主回顾父子两人情绪不稳定的时刻,通过情景模拟,让其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相处时会触发矛盾的行为,鼓励学会适当放手、多些耐心,多关心而减少“命令”。 2.资源链接 推荐案主参与有国学背景的合唱团和社区志愿者活动,在活动中引导进行正向同辈群体交流。通过居委沟成功链接爱心企业,支持案主的女儿完成学业。 (五)第五阶段(1个月): 成效评估与结案准备 服务进入尾声阶段,社工通过亲子沟通情况后测,科学评估服务成效。结果显示父子沟通评分显著提升,辅以实际观察到的互动改善,标志着服务目标已基本达成。社工在此基础上开展结案工作,妥善处理离别情绪,并鼓励案主在服务结束后持续运用所学,积极面对未来生活。 1、强化积极提升 邀请案主和其子再次填写《亲子关系自评量表》、《亲子沟通模式量表》,沟通量表分数的增加代表亲子沟通明显提升,社工肯定双方的改变。 2、处理离别情绪 服务目标已经达成,社工为其结案。结案阶段,社工妥善处理案主的离别情绪,肯定案主一直以来努力与发生的改变,并鼓励其持续成长。社工也表示虽然这次服务结束,但今后有任何需要,仍然可以与社工联系。
五、服务总结与评估 (一)通过个案跟进,陪伴缓解案主的孤独和焦虑情绪。案主通过参与合唱团活动和朋友的陪伴,同辈群体正向沟通,开始愿意主动融入社区,参与志愿者活动,甚至主动联系自家亲戚,使得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。 (二)通过《亲子沟通模式量表》《亲子互动量表》前后测对比,结案时量表分数正向增加近了30分,反馈了亲子沟通得以改善。社工还观察到从最开始的面谈时案主父子分坐两边间隔较远,没有交流,到结案阶段,他们之间有说有笑,沟通氛围明显改善。 (三)社工链接了云陪伴、合唱团、正面管教沙龙等资源,案主后期还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,强化了社区支持,女儿在居委的协助下获得爱心企业的学业资助。后期回访得知,社区居委会与社工关注着案主的身心健康,中秋节向案主家庭提供慰问关怀。
六、专业反思 新手启航,得到了督导的大力支持。作为个案服务的社工“小白”,在个案开展过程中遇到很大挑战,最终在督导的协调支持下,运用专业工作方法、技巧为案主提供服务,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。在未来的工作中社工仍需提升自身专业水平,更好的发挥社工的作用,服务有需要的人。另外值得反思的是,在整个个案服务中,社工对案主女儿的了解和关注较少,其实在这个家庭中,案主女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,也可以成为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,在今后的个案服务中,社工要注意关注与案主紧密关联的人和事。 七、督导点评 本案中,社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,从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多个层面介入,有效回应了案主在情绪支持、亲子关系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多重需求。服务过程分阶段推进,目标明确、策略清晰,通过情绪疏导、亲子沟通技巧训练、资源链接等多元方法,显著提升了案主的情绪状态与亲子互动质量,并成功构建起社区支持网络。尤其在亲子沟通方面,量表前后测分数提升近30分,直观体现了服务成效。值得肯定的是,社工在服务中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,运用量表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进展,增强了服务的专业性与说服力。未来若能更早关注经济支持、加强对女儿的参与引导,并针对青春期子女引入心理辅导资源,将进一步提升服务深度与家庭整体功能。整体而言,本案例展现出“新手”社工良好的实务转化与成长潜力,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在陪伴困境家庭“为爱引航”过程中的专业价值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