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> 乐群新闻> 专业服务

让改变发生

——困境青少年自理能力提升服务探索

社工:陶 真

督导:张 亦

一、 服务背景

社区中低保家庭的青少年因父母离异、重病、残疾或失联等原因,由祖辈或其他亲人抚养,相对而言,他们的家庭功能内部支持系统较为薄弱,外部资源不足。受家庭困境影响部分青少年缺乏独立生活经验,依赖性强。随着照顾者年迈体弱,青少年需承担更多家庭责任,但承担生活责任的能力却不足,也未得到重视。为此,策划“衣食住行我最行”——“伴你成长”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,旨在通过完成四个生活技能任务,提高其自理能力。

二、需求分析

为了进一步了解需求,我们对社区内近200名困境青少年的需求调研,共性需求如下:

(一)个体层面:缺乏自我照顾经验,社会融入差,需要全面发展和社交。

(二)家庭层面:经济困难,过度溺爱,缺少科学育儿观念和外部支持。

(三)社区/社会层面:社会关注学习能力而非生活能力,相关活动和课程缺失。

 

三、服务目标

本次活动通过生活技能的学习与比拼,帮助困境青少年提升生活自理能力,增加服务对象自我照顾的机会。同时改变父母或者祖辈包办代替的教育理念,增强家庭教育水平,培育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意识。在活动中增进家庭互动,提升亲子关系。

四、服务策略与过程

(一)生态系统理论

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适应,通过改变系统满足个人需求。干预措施包括构建独立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和社交环境。

(二)社会学习理论

强调观察学习、自我效能和自我规划的重要性。通过实例楷模法、认知楷模法和激发自制力等技术,实现服务目标。

(三)服务安排

时间

主题

内容

13:30-13:40

开场

社工介绍活动,说明比赛规则。

13:40-14:00

衣——缝纽扣

分组缝纽扣,每人完成三颗不同纽扣缝制,根据时间、缝制质量进行打分。

14:00-14:20

食——剥大蒜

分组剥大蒜,每人10瓣蒜头剥去外皮,根据时间、完成数量、清洁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。

14:20-14:40

住——套被套

分组套被套和枕头套,并且进行折叠,根据时间、整齐程度进行打分。

14:40-15:00

行——整理行李箱

分组收纳行李箱,根据时间、分类、整齐程度等进行打分。

15:00-15:30

颁奖典礼

计算总分,统计奖项,发放奖牌和奖品,青少年分享获奖感言,家长分享教育经验。

(四)过程记录

1.开场:社工向在场参赛青少年和家长们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,比赛内容和计分规则。

2.衣——缝纽扣:青少年分为5人一组,每组人员同时开始缝制3枚不同规制的纽扣,由5位评委计时。缝制结束后,由评委集体检验缝制质量,从用时和质量进行打分。青少年是第一次接触缝纽扣,挑战较大,社工发现畏难情绪及时处理,给予安抚和鼓励。帮助他们调整心态,继而学会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,顺利完成比赛。

3.食——剥大蒜:5人一组比赛剥10瓣大蒜,由评委根据时间、完成数量、清洁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。该项相对难度较低,青少年凭借经验或本能都能基本完成,区别是熟练度不同。青少年们在剥大蒜的过程中,呈现出松弛有度、镇定有序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。

4.住——套被套:将床上用品按照社工提前布置的标准进行铺床(将枕头和被芯用枕套、被套装好),根据时间、整洁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。经过前两轮比赛,青少年们逐渐适应比赛环境,在套被套过程中,有经验的更加自信从容,有条不紊。初次尝试的,能认真观察他人,现学现做。在每一组比赛结束后,社工引导家长成为志愿者,帮忙一起做床品准备工作,既节约了比赛时间,也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和参与性。

5.行——整理行李箱:每人分发相同的衣物、日用品等,在规定时间内,青少年将分发的物品整理到行李箱内。由评委根据有无分类、整齐程度进行打分。在最后一项比赛中,对比刚开始时,大家在场地中交头接耳、窃窃私语。家长和青少年们都会互相鼓励加油、提醒彼此注意细节、凝心聚力共奋进。

6.颁奖典礼:社工和评委根据青少年四场比赛的分数统计,按分值评选出一、二、三等奖。每位上台领奖的青少年脸上都洋溢着自信昂扬的笑容和神采。在颁发一等奖时,社工邀请青少年分享获奖感言、家长分享教育经验,从她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无比的自豪和满满的诚意。场下的家长和孩子也深受鼓舞和激励,青少年们为自己骄傲,家长们感慨活动很有教育意义,期待以后有更多参与机会。

 

五、成效评估

(一)服务对象层面

本次活动给青少年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、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机会。20组初高中阶段的亲子家庭参与活动,在比拼环节中,青少年们独自完成了生活“衣食住行小事”,体验了生活中自我照顾的场景,了解了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程度。通过活动,促使青少年在生活能力的提升和成长,习得了宝贵经验,从而看到了自身优势,提升了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。

(二)家庭层面

在观摩过程和家庭互动交流中,家长了解到培养青少年独立自理能力的重要性,并获得了科学育儿的宝贵经验。活动倡导改变以往照顾者在生活中对孩子大包大揽的教育理念,增强了家庭教育水平,唤醒注重培育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意识。在活动结束后,家长反馈这种现场观摩的方式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反思,意识到自己平时较少给孩子自我照顾的机会,希望回去能加强改善。
(三)社区/社会层面

帮助家庭与社区链接,获取资源和支持,改善环境。关注青少年生活能力培养,提供平台和机会。号召社会各阶层、学校、社区、政府关注青少年自理能力发展。建议明年项目重点倾向生活自理能力,整合资源,系统地给予学习和实践平台。

 

六、专业反思

(一)环节设置要基于服务对象能力水平及成长需要

社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没有“缝扣子”的经验,在设立这项比赛环节中,社工起初也比较犹豫,对于服务对象来说这个挑战是否难度太大,会不会带来挫折感。但最终社工根据青少年具有提升抗逆力的需求,考虑到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,挫折具有积极意义,是激励孩子们走向成功的阶梯。因此,最终将本次活动的环节设置为中等偏上的水平,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引领性。

 

(二)结合青少年学习模式和特点,充分创造学习机会

社工观察到很多青少年第一次接触“套被子”、“整理旅行箱”等任务,但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,通过观察和模仿能基本完成任务。这说明他们并非不会,只是在生活中没有机会尝试而已。

 活动结束时,很多家长反馈活动很有教育意义,引人启发和深思。期待我们多组织此类活动,让孩子们有交流和学习的平台。因此社工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,搭建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平台,从而提升各项能力。针对家庭也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在生活中给孩子们创造实践机会。

 

(三)回应多元化需求,保持社工专业敏感度

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,需国家、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保护。社工发现社区及青少年有多元化需求,通过调研和活动印证了提升自理能力的必要性。需保持敏感度,持续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
 

七、督导点评

本案例社工以提升青少年自我照顾能力为主要目标,搭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,激发家长教育理念提升,继而帮助青少年提升自我效能感,同时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,促进改变,巩固经验。

社工敏锐捕捉到重要需求,通过实践和家长观摩相结合的方式,给青少年深刻的体验。一方面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责任意识、劳动能力、自我价值感,改善“自我环境”,另外一方面影响家长的意识和教育理念,干预“生态环境”,两者结合,成效会更加持久。

建议未来活动融入更多教学环节,如视频、现场演示等,以进一步提升自理能力。另外,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也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重要契机。在活动过程中,社工也充分观察到了部分家庭的亲子互动情况,这些也是在家庭中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,所以这些点也是社工接下来开展服务的依据。

 

沪ICP备13045909号-1   |    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3031号